LOT 83 18世纪 白瓷茧型壶
Viewed 131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长43cm;高27.1cm
品相:器身口沿等局部小磕损及冲线
来自王朝的雪——白瓷茧型器溯源
文/松雪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李成桂一手关上了的历史篇章(见附图一)。在善竹桥上留下郑梦周磨灭不去的血迹后,开启了五百年的新王朝。一个命名为朝鲜的特殊的时代,由此被真正地开创。黄金时代过去之后,东方文化开始解体,个人艺术逐渐取代宗教艺术,小家意识被加强,佛教的位置也被儒教所取代。在时代的激发下,审美的变化显而易见。在这个时代,无论艺术、习惯还是文字上,朝鲜都最大程度地活化了自身的个性。在窑艺上,东亚文化分裂是最显着的事实,王朝的磁器也必然拥有与众不同的独立性。
而朝鲜白瓷,是朝鲜王朝时代主要生产、流行的瓷器种类。除了如拍品素纹者以外,可见阳刻、阴刻、透雕等技法的使用。朝鲜时代可谓之白瓷的时代。朝鲜王朝崇尚儒教,以朱子学为盛。从朝鲜出土的器物可发现不少明代的白瓷或是青花瓷,可见中国的硬质白瓷在当时已传入朝鲜,并于技术层面多有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常以简朴清净为生活的最高德行,大多偏爱白色。所以可推测白瓷的流行,大大反应了两班阶层的喜好。又因明朝向朝鲜索要的贡品包括大量金银。故白瓷逐渐替代银器作为王室、官府用的器皿,可能也和金属原料的不足有关,如日本民艺馆藏白瓷多面碗和白瓷大罐,就为当时上层阶级使用的日用器(见附图二、三)。
拍品白釉茧形壶唇口、短颈、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形状。依笔者看来,名字为“鱼篓壶”更加贴切。茧形壶或鸭蛋壶的命名来源于汉代养蚕业发达,而造成早期学者认为此壶造型模仿蚕茧而造的误解,但这种认识很快被推翻。所以这种叫法只针对其局部象形,而忽略了茧形壶的颈部和底足,从整个器型上看,茧形壶更像渔翁身上背着的一只鱼篓。大阪美术馆现藏一件茧型罐,造型与本件拍品较为类似,可资比较。
茧形壶初为战国时期秦国所产,相传秦朝行军打仗时,兵士们不仅要带着戈戟盔甲等作战之物,还要带着盛水造饭的工具,茧形壶便是其中的必备品,它是生活实用器,用来贮水或盛酒,和同时代的其他灰陶罐比,它的外型显得别致而实用。可以想象,这种形状的器物悬挂在马背上便于固定,在马匹行走的时候不易翻倒,盛放在里面的液体也不易溢出。(参阅马家塬战国墓三号墓出土秦青铜茧型壶)
另外,茧形器因特殊结构部分学者认为其可能也作为军事探听器。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相互争霸称雄,西部少数游牧民族经常入侵,于是这个外形奇特、内腹空大的器物,就被赋予了另一种特殊的使命,将士们将其深埋地下,将耳朵贴于埋壶的地方,用以倾听远方敌军骑兵的马蹄声,以此来推测敌军动向,这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慧和机智,也体现该器物的科技价值。(图片参阅连云港市博物馆藏 西汉-髹漆茧型壶,1994年江苏连云港飞泉汉墓出土,见附图四)
茧型壶在秦汉较为盛行,在唐代的三彩绞胎器中也偶有出现,后来传到朝鲜。在同时期明王朝极为罕见的月亮罐或茧式壶,到了王朝却占据了皇室用器的主导。而此时的茧型壶也不同于秦汉时期的器物,如拍品器身转折处,形成直角,因而变得更加刚劲有力,前代不曾见到的垂直面,在王朝时代广泛地见于器身,这单纯的手法将石材坚硬的效果展现在了器物上。有意思的是,直线并非朝鲜的线条,是儒教的深刻介入才渐次强化了这一要素。因此,在曲线中交混直线,是欲求力量之美的结果。
Preview:
2023年4月12-14日
Address:
圣佳艺术空间(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76 号尚古国际LG 层)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