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5089 13-14世纪 绿度母唐卡
Viewed 4525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纵:20厘米横:16厘米
公元 12 世纪以后,随着西北和东北印度佛教的消亡,来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佛教艺术,逐渐成为西藏佛教艺术最为盛行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也被西藏艺术大师争相模仿,这幅绿度母唐卡就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早期尼藏风格唐卡精品。绿度母头束高发髻,顶置牟尼宝珠。戴有五叶花冠。面相丰圆,额部高广,眉眼上挑,鼻梁挺直,双唇紧抿,带有一丝微笑,令人感受到度母救度世人之时的慈悲和关爱。上身躯体劲健,四肢壮硕,所佩戴的项链、钏镯奢华绚美。左手轻拈花茎,花茎循循而上,于肩部盛放莲花。右手自然搁于右腿之上,结与愿法印。下身着五彩紧身长裙,左腿平放于座上,右腿外展,踩在莲花之上,以游戏姿态安坐于莲花座上。画面上方有两位佛尊端坐于莲座上,皆为佛陀形象,手印也都为触地印,只是身体肤色有所差别。主尊台座两侧有两位胁侍菩萨侍立,左侧菩萨身呈青色,手中持有宝剑;右侧菩萨身呈黄色,手持莲花。两位菩萨上方为两位教法传承祖师,相对而坐,现僧人形象。画面下方绘有莲茎,代表地涌莲花,象征着佛法的高洁和兴盛。整幅唐卡形制传统,技法古拙,突出了早期西藏唐卡艺术对美学的独特诠释,精神内蕴和艺术气息极为丰富;其艺术特点鲜明,造型特征突出,彰显出 14 世纪尼藏风格唐卡绘画的艺术神韵,反映出 14 世纪时萨迦道果传承的历史脉络和修法特点,具备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13-14 世纪尼藏风格绿度母唐卡赏析公元 12 世纪以后,随着西北和东北印度佛教的消亡,克什米尔佛教艺术和帕拉佛教艺术对西藏佛教艺术的影响力日益减弱,而来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佛教艺术逐渐成为西藏佛教艺术最为盛行的艺术风格,其规整古朴的布局、沉稳深厚的色彩、秀丽俊美的人物、稚拙遒劲的工艺令人赞叹不已,并沉醉于古典之美中。西藏各地对这种兼具宗教内涵和艺术美感的异域风格极为推崇,其作品也被西藏艺术大师争相模仿,对西藏佛教艺术影响深远。这幅绿度母唐卡就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早期尼藏风格唐卡精品,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逊色于夏鲁寺大殿中同时期的彩绘壁画。此幅唐卡的基本特征,展现了 14 世纪西藏地区尼藏风格唐卡的基本外在特点。主尊绿度母头束高发髻,顶置牟尼宝珠。戴有五叶花冠,花冠以枝蔓相连,璎珞垂搭于额前,华丽繁复、美奂美伦。面相丰圆,额部高广,眉眼上挑,鼻梁挺直,双唇紧抿,带有一丝微笑,令人感受到度母救度世人之时的慈悲和关爱。上身躯体劲健,四肢壮硕,所佩戴的项链、钏镯奢华绚美。左手轻拈花茎,花茎循循而上,于肩部盛放莲花。右手自然搁于右腿之上,结与愿法印。下身着五彩紧身长裙,长裙饰有各种几何图案,紧紧包裹腿部,凸显出女性神灵的秀美和婀娜,左腿平放于座上,右腿外展,踩在莲花之上,以游戏姿态安坐于莲花座上。画面上方有两位佛尊端坐于莲座上,皆为佛陀形象,手印也都为触地印,只是身体肤色有所差别。主尊台座两侧有两位胁侍菩萨侍立,左侧菩萨身呈青色,手中持有宝剑;右侧菩萨身呈黄色,手持莲花。两位菩萨上方为两位教法传承祖师,相对而坐,现僧人形象。画面下方绘有莲茎,代表地涌莲花,象征着佛法的高洁和兴盛。整幅唐卡形制雅致,画风稳重,是一幅西藏古典主义时期的杰出作品。就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而言,此幅唐卡表现出 14 世纪尼藏艺术风格的诸多艺术特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知:一、整幅唐卡呈现平面化的传统构图形式,与14世纪夏鲁寺的壁画形式可谓一脉相承,不论是两位佛尊的绘制方位,还是胁侍菩萨的布局安排,都是早期唐卡艺术棋格式布局的典范样式,尤其是相对而坐的两位上师,其祖师对坐的造型盛行于早期唐卡艺术作品之中,符合 14 世纪西藏唐卡艺术的构图特征;二、人物样貌带有非常鲜明的尼泊尔艺术造型特点,尼泊尔艺术眉眼上挑、额部高广、下颌尖削、五官位置偏下的人物造型在此幅唐卡的主尊人物身上表现地淋漓尽致。两位佛尊与胁侍菩萨头部偏大、躯体粗壮、四肢强健等肌体表现也能在同时期夏鲁寺的壁画中找到,两位上师外穿的大氅如同披风一样裹住两腿的特征,更是成为 14 世纪前后上师造像和绘画中的经典形象,彰显出 14 世纪西藏地区绘画大师对人物造型美感的独特诠释;三、画面色彩以暖色调为主,大面积暗红色的运用,更加突出神灵的威严与庄重。这种设色方式遵循了早期唐卡绘画的用色规范,唐卡肃穆威严的外在表现与晚期唐卡注重展现靓丽明快的自然意境有着迥异差别,显露出 14 世纪时西藏绘画艺术对宗教美学的诉求和表达;四、早期唐卡绘画多数参照古代印度美学传统,对肌体力量和活力有着更多地描绘,此幅唐卡中,主尊劲健的躯体、饱满的胸部、柔软的腰肢、紧绷的双腿和婀娜的身姿,都是对躯体曲线和力度的最佳展示。在 15 世纪之后,由于汉藏艺术的相互交融,使得汉地注重衣纹刻画的艺术表现越来越多地出现于晚期唐卡作品之中,表现出两种文化上的极大差异。由此四点可知,此幅唐卡遵循了早期尼泊尔艺术的绘画规范,具有 14 世纪西藏佛教艺术的时代特点和地区特色,完美展现了尼藏风格绘画的艺术风韵。从此幅唐卡的宗教内容来看,也与 14 世纪萨迦派道果传承体系有着极大联系。此幅唐卡主尊上方有两位上师相视而坐,画面右侧的上师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说法印,其形象与萨迦派道果传承上师香敦确贝十分相似。画面左侧的上师双手结说法印,其形象与萨迦派道果传承上师岔普巴·索南贝瓦非常相近。在一幅出自于 16 世纪俄尔寺的佛陀师利唐卡中,我们能够发现其上的香敦确贝和岔普巴上师形象与这幅唐卡中的两位上师形象几乎完全一致。据史料所载,香敦确贝为萨迦五祖、帝师八思巴的殊胜心子,为道果法传承重要祖师。岔普巴则为香敦确贝的弟子,接受和继承了具吉祥萨迦净法的一切法脉,特别是接受了萨迦道果法的完全教授,对 15 世纪之后道果法传承的再次弘扬有着巨大贡献。众所周知,在西藏上师对坐唐卡中,居于画面右侧的上师为教法教授者或老师,居于画面左侧的上师一般为传承接受者或弟子,而这幅唐卡中,香敦确贝与岔普巴之间正是这种布排方式,也印证了我们之前对这两位上师身份的推断。另外,在一些史料中还显示,香敦确贝曾向岔普巴传授了观音、大黑天及绿度母的极密修法,也与此幅唐卡的宗教主题相符合。而这两位上师主要活跃于 14 世纪的西藏萨迦地区,也与这幅唐卡艺术特征所展现的绘制年代和制作地点基本相符。综上所述,此幅唐卡形制传统,技法古拙,突出了早期西藏唐卡艺术对美学的独特诠释,精神内蕴和艺术气息极为丰富;其艺术特点鲜明,造型特征突出,彰显出 14 世纪尼藏风格唐卡绘画的艺术神韵,反映出 14 世纪时萨迦道果传承的历史脉络和修法特点,具备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经历近千年的岁月变迁,整幅唐卡仍能保有完好品相,令人不仅感叹因缘殊胜!白塔寺管理处 孙涛
Preview:
2016年12月1日-12月2日
Address: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7号千禧大酒店2层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