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199 王原祁 浮峦暖翠图 立轴 设色纸本
Viewed 2297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111.5×58cm
题识:子久浮峦暖翠图夏山图两大幅都有董跋语,真希世之宝,曾于友人斋头见之苍莽秀润出自天然,每过必索观,观几忘返。后为有力者持去,今不得见。扈从南旋水窗忆及,采其意作此未审于古人何如,为寄私淑之忱云尔。康熙丁亥春正月下澣,麓台祁。|钤印:王原祁印(白文)麓台(朱文)御书画图留与人看(朱白文)西庐后人(朱文)|鉴藏印:蓉峰鉴藏(白文)华原刘氏家藏(朱文)刘氏寒碧荘印(朱文) |神味萧爽,元气淋漓|—王原祁《浮峦暖翠图》|王原祁一生致力山水,对古人师承不遗余力,致力于摹古,在摹古中又要求变化,着重笔墨本身,重视丘壑营造,通过概括、提炼、再创造,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其绘画艺术继承了其祖父王时敏和董其昌的画法,后又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晚年画风日益成熟,形成了苍蕴古澹、灵动秀雅的风貌,在绘画笔墨形式的探求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原祁《浮峦暖翠图》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王原祁65岁时所作,说到创作原因据题款上记载:王原祁当时在友人处得见黄公望二幅真迹《浮峦暖翠图》和《夏山图》,为之倾倒不已,每次到朋友家都会要求友人取出欣赏,每次必然沉醉于画中忘记归家,可惜后来这两件黄公望真迹被人夺走,无法再见,故王原祁凭记忆,并结合了二画之长,画下了这幅作品,可以说是集合二画之精华并融入了王原祁个人的风貌而成。从王原祁的绘画理论《雨窗漫笔》和《麓台题画稿》可以看出,他对山水画的结构和形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使之成为一种符号,通过丘壑与笔墨的再创造,达到了“理气趣”兼具的目的。|《浮峦暖翠图》画面取高远构图,画面中心山峦连绵起伏,形成了一条盘旋曲折的“龙脉”贯穿全画。画面其余部分都围绕着“龙脉”来构建经营。这正是有他所提出的“龙脉”开合起伏的构图理论最好的佐证。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复观此画,全画气韵神采由“龙脉”贯穿始终,形成一股纵向的气势,盘活了全画,这也正是其高妙之所在。同时王原祁一生致力于摹古,早年随祖父王时敏学画,后学黄子久、米友仁,仿董源、巨然等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笔墨语言。他独特的皴法,干笔焦墨,层层皴擦,设色分染,体现了所谓的“书卷气”和“士气”。全画采用的是其经典的笔墨语言,每皴一笔,都倾全力,但又从容不迫,笔墨列为山水画的第一要义如是而已。他对山石树木林泉的布置及笔墨运用所形成的一种形式美的探求。更值得一提的是,此画曾经清代刘恕所藏,后被收录于明治四十一年(1909年)版的日本《支那名人书画百集》中。|王原祁作为清代山水画的集大成者,他把山水画的“理、气、趣”、构图、笔墨运用、图像符号发挥到了极致,完成了传统山水画模式的构造,在绘画形式上注重画面的空间构成和笔墨语言符号的完善,表达出自己的审美追求,以致后来招来众多非议。然而不管怎样,其在审美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主体驾驭客体,经过心灵的改造重组后的物象,从物化自然到人化自然,一切物象皆作为心灵承载的一个符号形式而存在,同时它又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座桥梁,体现了画家对自然之道的追求。就山水画的发展而言,绘画最终走向形式化是必然的趋势,从而使山水画创作达到一个新的意境。|说明:曾着録《支那名人书画百集》,明治四十一年八月七日发行。
Preview:
2016年5月23日-24日
Address: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