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401 刘炳森(1937~2005) 甲子(1984年)作 书法“博爱” 镜心 水墨纸本
Viewed 996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34×68cm
题识∶博爱。铃木源太郎先生,刘炳森。||钤印∶刘炳森、瑞德草堂、甲子 |Lot401-Lot418为纪念刘炳森诞辰80周年书法专题||淳厚朴茂 卓然一体|——纪念刘炳森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书法专题|刘炳森,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1937 年8 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2005 年2 月15 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一九六二年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法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职。先后出访了南、北美洲、欧洲和东南亚各国,举办展览和讲学,其中三十余次东渡日本,对书法教育及书法的对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刘炳森先生的书法传统功力深厚,以隶、楷着称于世,并兼长行、草。隶法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并参以姊妹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加上文学素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炳森体”。|刘炳森以隶书立足书坛,是当代最著名的隶书书家,但也是最有争议的书法家,争议的焦点便是刘炳森隶书的雅俗问题。隶书源于战国,兴于两汉,其产生的原因、传播的特点和自身面貌使它本来便具有“俗”的特征,客观来说对刘炳森书法艺术雅俗争论实际并无多大意义,今天为世人公认的启功先生的书法正是因其雅俗共赏的特点而被大家喜爱并推崇的。刘炳森的书法走的是方正端庄的道路,要在平正的基础上写出变化、写出风格,其实是一条非常艰难的创作之路。刘炳森认为丢掉了书写汉字传统,就丢掉了书法的根本,他终其一生坚持和恪守书写汉字的传统,将历代碑帖风格融为一炉,才成就了他淳厚朴茂、卓然一体的风格特征。|刘炳森隶书,主要取法《华山庙碑》和《乙瑛碑》,参以《张迁碑》、《石门颂》等诸碑,并在实践中将行草笔意不断地揉入他的隶书之中,终成自家面貌。在用笔上,不少人对刘先生的书法用笔有着简单的刻板印象,认为缺乏变化和生气,事实恰恰相反。刘先生十分讲究骨力停匀,他对线条的滋润、光洁虽有着骨子里的偏好,但在光、润的基础上又十分注重追求细微变化,他擅长融合行草笔意,笔与笔之间常有牵丝连带,波磔处或绞锋、或驻笔、或轻挑,十分丰富多变。在结字上,刘炳森追求“满”的艺术效果,喜欢尽量将每个字四角撑满,他充分吸收历朝碑帖的结字特征并融合现代审美意识,字字有出处而又不刻板呆滞。在章法上窃以为是刘炳森对当代隶书贡献最大之处,因为隶书自身的风格特征,常常要将某些笔画拉长,刘炳森先生十分擅长在一篇作品中处理各种放纵之笔,在其“满”的艺术追求之下注重相互穿插揖让,细细品读个中妙处常常令人拍案叫绝,这一方面得益于先生数十年勤学苦练之功,另一方面亦来源先生在书写创作中的一个创举,看过他创作的人常常会惊讶地发现,刘先生书写的顺序并非拘泥于传统的由上往下、从左至右,而是事先将通篇每字的位置烂熟于胸,从左往右书写,至通篇写就,观者品读顺序与传统方式并无二致,这也是先生创作的一个小窍门。|刘炳森先生去世至今已十余年,这十余年当代书坛日新月异却也错综繁杂,如先生这般恪守传统、书写传统之人已经不多,今年是刘炳森先生诞辰八十周年,我们特别策划了本次专题,以此来纪念这位书坛渐被遗忘的前辈,并请得到广大藏家朋友的支持和珍视。
Preview:
2017年12月13日-15日 上午10:00-下午7:00
Address:
北京伯豪瑞廷酒店五层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